第二个字是而的成语 (200个)

61

寡要

成语拼音:
bó ér guǎ yào
成语解释:
学识丰富,但不得要领。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故曰:博寡要,劳少功。”
62

不和

成语拼音:
chàng ér bù hè
成语解释:
倡:同“唱”。和:响应。领唱无人应和。形容有人领导,但无人响应的冷清局面。
成语出处: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倡不和,意不戴。”
63

不议

成语拼音:
cún ér bù yì
成语解释:
存:保留;议:讨论。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成语出处:
唐·独孤及《仙掌铭并序》:“后代揭厉于玄踪者,聆其风骇之,或谓诙诡不经,存不议。”
64

可忍,孰不可忍

成语拼音:
cǐ ér kě rěn,shú bù kě rěn
成语解释:
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成语出处:
《晋书 解系传》:“[司马伦]怒曰:‘我于水中见蟹且恶之,况此人(解系)兄弟轻我邪!此可忍,孰不可忍!”
65

可忍,孰不可容

成语拼音:
cǐ ér kě rěn,shú bù kě róng
成语解释:
此:这;孰:哪个;容:容忍。如果这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
成语出处:
《南齐书·张敬儿传》:“履霜于开运之辰,坚冰于嗣业之世,此可忍,孰不可容。”
66

咶天

成语拼音:
fú ér shì tiān
成语解释:
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无法达到目的。
成语出处:
荀况《荀子 仲尼》:“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咶天,救经引其足也。”
67

无骄

成语拼音:
fù ér wú jiāo
成语解释:
骄:骄傲。虽已富有但不骄傲
成语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子贡曰:‘贪无谄,富无骄,何如?’”
68

治之

成语拼音:
fēn ér zhì zhī
成语解释:
①分别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
成语出处:
清·俞樾《群经平议·周官二》“巫马下士二人医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治之,是亦不自医也。”
69

不危

成语拼音:
gāo ér bù wēi
成语解释:
身居高位没有倾覆的危险。
成语出处:
《孝经·诸侯章》:“高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70

更张

成语拼音:
gǎi ér gèng zhāng
成语解释:
同“改弦更张”。
成语出处:
《北史·崔鸿传》:“琴瑟不调,改更张,虽明旨已行,犹宜消息。”
71

敬之

成语拼音:
gōng ér jìng zhī
成语解释:
恭:恭敬。指待人恭敬又有礼节
成语出处:
老舍《赵子曰》:“李顺恭敬之的慢慢往起卷那张戏报子。”
72

忘家

成语拼音:
guó ér wàng jiā
成语解释:
谓为国事忘其家。
成语出处:
《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忘私,国忘家。’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你我为朝廷办事,就是不顾私亲,也还觉得于心无愧。”
73

忘私

成语拼音:
gōng ér wàng sī
成语解释:
为了公事不考虑自己的私利。
成语出处:
汉 贾谊《治安策》:“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74

忘私,国忘家

成语拼音:
gōng ér wàng sī,guó ér wàng jiā
成语解释:
为了公事忘记私事,为了国事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成语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忘私,国忘家。’”
75

有礼

成语拼音:
gōng ér yǒu lǐ
成语解释:
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成语出处:
《论语·颜渊》:“君子敬无失,与人恭有礼。”
76

言他

成语拼音:
gù ér yán tā
成语解释:
见“顾左右言他”。
成语出处:
《扫迷帚》第二一回:“那三人见话不投机,便顾言他。”
77

广言之

成语拼音:
guǎng ér yán zhī
成语解释:
一般说来
成语出处:
78

不唱

成语拼音:
hé ér bù chàng
成语解释:
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
成语出处:
《庄子·德充符》:“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79

不费

成语拼音:
huì ér bù fèi
成语解释:
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尧曰》:“因民之所利利之,斯之亦惠不费乎!”
80

言之

成语拼音:
zǒng ér yán zhī
成语解释:
总括起来说(总:总括;归纳)。
成语出处:
《周易 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唐 孔颖达疏:“总言之,皆虚无之谓也。”
* 第二个字是而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