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成语故事

安居乐业 心旷神怡 小心翼翼 无可奈何 高山流水 画龙点睛 呕心沥血 争先恐后 哄堂大笑 兴高采烈 爱屋及乌 狐假虎威 妄自菲薄 百发百中 刻舟求剑 一丝不苟 不耻下问 入木三分 九牛一毛 囫囵吞枣 杯弓蛇影 叱咤风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有恃无恐 如火如荼 民不聊生 此地无银三百两 卧薪尝胆 千钧一发 差强人意 乐不思蜀 闻鸡起舞 破釜沉舟 如释重负 刚愎自用 欲盖弥彰 神机妙算 朝三暮四 杞人忧天 胸有成竹 诚惶诚恐 亡羊补牢 乘风破浪 越俎代庖 狡兔三窟 门可罗雀 刮目相看 如雷贯耳 以身作则 安然无恙 废寝忘食 弄巧成拙 侃侃而谈 司空见惯 沧海桑田 义无反顾 自惭形秽 四面楚歌 一筹莫展 不屈不挠 开卷有益 扑朔迷离 望洋兴叹 踌躇满志 后生可畏 义不容辞 杯水车薪 口若悬河 盛气凌人 指鹿为马 家喻户晓 萍水相逢 苟延残喘 三顾茅庐 滥竽充数 不拘一格 车水马龙 按图索骥 有志者事竟成 为富不仁 狼子野心 不可救药 瓜田李下 名不虚传 守株待兔 贪得无厌 炙手可热 五十步笑百步 李代桃僵 竭泽而渔 众志成城 趾高气扬 生灵涂炭 负荆请罪 天衣无缝 怒发冲冠 狼狈不堪 兔死狗烹 手不释卷 奋不顾身

成语故事大全(共4000个)

401

鞭长不及马腹

【典故】春秋时期楚庄王仗着势力强大不征得宋国同意派大夫申舟经宋国出使齐国,宋国杀了申舟。楚庄王派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大夫伯宗向晋景公建议不要出兵,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没有理由为了宋国而得罪楚国。 ......
402

不痴不聋

【典故】唐朝时期,郭子仪多次打败叛军,使唐王朝转危为安。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暖,小两口吵架,郭暖说了几句气话,升平公主就回家告状。郭子仪带郭暖向唐代宗请罪,唐代宗笑着答道:“不痴不聋,不做家翁,下一辈吵架何必计较 ......
403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典故】唐朝时期,郭子仪多次打败叛军,使唐王朝转危为安。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暖,小两口吵架,郭暖说了几句气话,升平公主就回家告状。郭子仪带郭暖向唐代宗请罪,唐代宗笑着答道:“不痴不聋,不做家翁,下一辈吵架何必计较 ......
404

百川归海

【典故】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为淮南王。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宾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集体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称《淮南子》。《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 ......
405

百尺竿头

【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一天,招贤大 ......
406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典故】宋朝时期长沙高僧景岑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他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众与他谈论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他拿出偈帖给大家念道:“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人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
407

包藏祸心

【典故】公元前541年,楚国的公子围在副手伍举的陪同下带了许多兵马到郑国去迎亲。原来,郑国是个小国,楚国是个大国,郑国与楚国交好,以便靠它的力量与别的诸侯国抗衡。为此,大夫公孙段把女儿嫁给楚国的公子围。执政大夫子产见公子围带了许多兵马来迎亲 ......
408

背城借一

【典故】春秋时期,齐顷公被晋鲁卫三国联军打败,就派上卿宾媚人带上玉器及土地册子,去向晋军求和,并嘱咐不能屈服受辱。宾媚人来到晋国军营见到中军主将,晋国趁机提出无理要求,宾媚人说如果这样就只好收集残兵,背城借一,死战到底。 【典故】请收合余烬 ......
409

鞭长莫及

【典故】“鞭长莫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意是说,马鞭子虽然长,但是不能打马肚子,即便有力量,也不能用在不应该用的地方。后来比喻虽然愿意去做,但是力量达不到。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 ......
410

抱残守缺

【典故】这句成语初作“保残守缺”,见于《汉书·刘歆传》:“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西汉时,有一个叫刘歆的人,字子骏,是著名学者刘向的儿子,曾拜为黄门郎(内廷侍从官)。后来与刘向共同掌管校勘和整理典籍,进行学术研究 ......
411

报仇雪耻

【典故】东汉末年,孙坚英名天下,袁术封他为破虏将军,任豫州刺史。袁术令孙坚征讨荆州刘表,孙坚大败黄祖,被黄祖的部下吕公的箭手射死。孙坚的儿子孙策立志要为父报仇雪耻,在张纮的指点下,以江南为根据地,拥有江东六郡。 ......
412

不耻下问

【典故】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聪敏好学,非常谦虚。孔圉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好学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不应得到那么高的评价。于是去问孔子:凭什么赐给孔圉‘文’的 ......
413

不吃烟火食

【典故】宋朝时期,王九13岁得了重病,父亲把他抱到青华观,许愿让他做道士。王九梦中见到一个姓阴的鬓发斑白的道士叫他不吃五谷熟食的方法,并给他吃柏树枝。王九醒来后不再吃五谷,神清气爽,只吃生果饮清泉。宋太宗赐他名字赵自然。 ......
414

不耻最后

【典故】古代赵襄主跟随王子期学习骑术,没过多久就想与师父较量骑术的高低,三次交换马匹比赛均失败。他说:“你没有把你的骑术完全教给我?”王子期说:“骑术是完全教完了,关键在于怎样用心去驾驭马,你想追我但担心落 ......
415

不逞之徒

【典故】“不逞之徒”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故意为非作歹,犯法作乱,专干坏事的那一类人。不逞:不得意,欲望得不到满足。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襄公十年》,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春秋时,郑国的公子子驷,派人刺杀了郑僖公,立僖公 ......
416

不打不相识

【典故】中国古典小说《水浒全传》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宋江因犯案被发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结识他的戴宗。于是两人一起进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才饮得两三杯,又遇到李逵后来,三人又到江边的琵琶亭酒馆去喝酒。吃喝间,宋江嫌送来的鱼汤不甚好,叫酒保去做几碗新鲜鱼 ......
417

不打不成相识

【典故】“不打不成相识”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双方不打一场不会相识。表示经过交手,互相了解,更加投合。这个成语来源于《水浒全传》第三十八回,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全传》中有这样 ......
418

背道而驰

【典故】战国时代,魏国的臣子季梁,奉命出使到外国,可是他在路途中听到魏王准备要攻打赵国邯郸的消息,就赶紧回国去劝魏王。匆忙回国的季梁对魏王说:“我在太行山下,看到一个驾着车子的人,他赶着马想要去北边,说他准备到楚国去。”魏王说:“楚国应该是 ......
419

百端交集

【典故】西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战争频发,“八王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太子洗马卫玠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局,决心把家迁往南方,说服母亲南下,在将要渡长江时,他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始终牵挂着朝廷的安危。 ......
420

百锻千炼

【典故】唐朝时期,王武俊节制冀州,书生刘言史(人称刘枣强)以他的诗才成为他的幕客。外出打猎时,王武俊一箭射中一对野鸭,刘言史顿时写就一篇《射鸭歌》,人们认为他是继李白、李贺以后的有名诗人,他的诗是“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成句&r ......